ADD:深圳-总部 E-mail:szpxjcr@163.com WORK:08:00AM-06:00PM

市场监管局通报家具质量检测11款不合格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通报流通领域家具质量抽检结果,经检测发现11款不合格家具,其中有6款来自无印良品,主要问题是标称材质与实际材质不符,如有3件标称为“胡桃木”的产品,实际材质分别是“黑核桃”和“胶合板”。
    
  若是前些年无印良品出现这样的问题,人们一定会惊讶:这个被部分国内消费者视为“中产标配”的日本品牌,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但现在不会了,网友们对此已视为平常。在该新闻后面的跟帖评价中满是调侃意味:它就是两元店的升级版,价格死贵,质量一般。什么无印良品,无良印品而已!

  将胶合板说成实木材质,这是带有欺诈性质的严重问题,即使仅犯这一次低级错误,定性“无良”也不算武断。更何况,无印良品在质量问题上前科太多,早已构成了“无良”认定的完整证据链。今年4月,因部分进口绘画用笔记本和不锈钢尺产品不符合我国强制性标准规定,存在安全隐患,无印良品实施了召回;2月,其一款“天然水”产品在日本本土被检出潜在致癌物溴酸盐超标;1月,无印良品一款燕麦饼干在中国香港被检测出含有基因毒性和致癌性的环氧丙醇和丙烯酰胺……

  不可原谅的是,无印良品还存在同一个错误接连犯两次的问题。在去年5月,无印良品亦因一款笔记本和一款不锈钢尺产品被检不合格,上过海关的黑名单,不合格的原因与前文所述一样。俗语云,人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在质量上的低级错误一犯再犯,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个曾经以“良品”成身立命的品牌,是不是在经营理念上出了问题?

  答案是肯定的。检视无印良品这些年的来路,人们会发现,这家日本品牌的足迹虽颇具个性,却也犯着跟其他企业一样的市场俗病——在利益面前,根本没有什么可以坚守的价值观。市场发展顺利,活得好的时候,也许能践行“良品”这个名号;一旦发展遇挫,生存艰难,骨子里的逐利本性就会露头,“无良”之举便时有所施。

  无印良品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就存在定位不准问题,而随着之后的疯狂扩张,这个问题被不断放大凸显出来。有品牌管理界人士分析认为,无印良品在日本就是大众化的杂货店,到了中国却成了中高档消费群体的选择,并在一二线城市布局。它的这种定位在早期的确俘获了部分中产、小资的心,培育了一批忠实粉丝。不过,这种定位有一个天生的缺陷:只能维持小众市场。说白了就是赚不了快钱也赚不了大钱。从2005年到2012年这7年间,无印良品在中国内地的店铺数量只增加到12家。这段时期,无印良品确乎保持了品质个性,成功打动了消费者,树立了“良品”形象。但小众定位只对应小众收益,这几年它在中国内地的单店营收每年只有200多万美元,利润少得可怜。

  光有品没有钱,差不多就等于赔本赚吆喝,无印良品撑不住了。于是从2012年起,它开始改变战略,走上扩张之路。到2019年时,无印良品在中国内地的店铺数量猛增到256家。与店铺的“增”相应,扩张战略里似乎必然暗含一个“降”——商品降价。有人统计,近几年,无印良品实施大规模降价达到11次之多。按无印良品的公开说法,这是要“延续价格的审视,为中国做出改变”。它同时表示要开发出一系列“中国需要”的商品,以表达对中国消费者的诚意。

  而问题恰恰就出现在这里:降价的同时,品质没搂住,也暗自降了下来。以更低的价格讨好更广泛的中国消费者,这种面对“中国需要”的战略转变本身没有问题,但把“中国需要”理解为“低质低价”,就大错特错了。而从现实表现看,无印良品确乎是在这么做,而且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从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大肆扩张的举动看,它有把这里当作战略要地之意,但怎么才能在这里活得长久,似乎尚未思考到位。它可能还没弄明白,这一路走来,靠的其实就是品质二字。如果品质人设一崩,其整个品牌就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