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定/校准活动不仅仅是事关自身的工作质量,还关系到用被检测量设备测量的产品和工程质量,质量事故一旦发生必将给自己,甚至给社会带来重大损失。现代质量管理的重要理念之一不是把工作重点放在等事故发生了去处理问题,而是“预防”问题的发生,将事故风险消灭在其萌芽时期,杜绝事故的发生。楼主帖子的小王肯于动脑,思想活跃是值得赞扬的,但我们的确不能不计社会代价只考虑自己的经济成本。计量工作不同于一般的生产活动,检定结果的失误会造成意想不到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我们必须确保自己的工作质量不出任何差错,检定/校准活动的任何失控都会给检测结果带来失误,我们一定要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期间核查是风靡世界的过程控制方法之一,也是测量过程极其重要的控制方法。CNAS和JJF1033讲的是对计量标准这个“物”(使用的工具)稳定性的核查,在GB/T19022讲的是对测量过程这项“活动”受控性的核查,活动包括有从事活动的“人机料法环”诸要素,也就包括所用工具。过程控制住了,过程的所有要素都控制住了,过程的结果就控制住了。所用工具失控的确过程的结果也会出问题,但仅仅对所用工具控制住了,过程的结果仍然有可能出问题。
因此,现代计量管理理念告诉我们应该把核查目标从对计量标准稳定性的核查扩展到对检定/校准过程受控性的核查,而非仅限于对所用计量标准稳定性的核查。我们通过核查一方面可以发现计量标准在规定的有效期内的变化会不会影响其符合性,评估检定周期期长是否需要调整,但核查的最终目的或落脚点仍是确保检定/校准结果的准确可靠,而并非仅仅确保计量标准的稳定性。对于计量标准而言,凡是可以找到某个物件(包括测量设备、产品及任何性能稳定的物体)、某种物质、某个软件、某个稳定的自然现象作为核查标准的,都应该尽可能地进行核查并利用控制图对检定/校准过程加以控制。